
![]() | 020-87808842 18022387880 |
020-87808842
18022387880
一分钟教你辨别学术会议是否靠谱?
日期:2023/3/16 11:55:46 人气:8
2023年,疫情终于过去了,线下学术会议数量也在急剧上升中。不少学者抱怨:打开会议类平台网站检索,到处都是各种学术会议的信息,鱼龙混杂,挑花了眼。那么,我们该如何判断一个学术会议是否真实靠谱呢?为此,笔者整理出辨别学术会议七要大素(权威信息、官网、届次、主办方、组委会、规模、合作方),来帮助大家来打造一双学术慧眼金睛。
一、权威信息
1、中国科协自2018年起就开始组织提名并编制《重要学术会议指南》,能够作为识别学术会议含金量的一个参考。目前《重要学术会议指南》建有专题网站(https://tac.castscs.org.cn/),可以检索查询已上报、收录的会议(注意,这里如果没有学会等组织单位上报进去,则会无法查询到)。
2、查询知网、EI等收录情况。如果知网上查询不到该会议信息,那有可以是新会或其他原因了。学术会议的主办方、出版社、数据库是分开的(部分学术会议主办方和出版社会合作),不保证100%检索。但正常来说,比较权威的学术会议在审稿录用会有一定标准,只要录用了检索一般没问题。注意,SCI是不会检索会议的,有些是会议把优秀论文推荐到了某个期刊,再被检索的。
二、会议官网
学术会议通常都有独立的官方专题会议网站,发布组委会、征文、出版信息、会议注册、会议动态等信息。有经验或成熟的学术会议网站通常都能支持在线投稿、审稿、缴费等相关操作。
三、会议届次
通常来讲,举办届次越多,说明它的规范性和影响力越强。例如,国际会议中“年龄最大”的美国化学会年会,至今举办约260届次。当然也不排除部分领域的”新兴“年会也具备较强影响力。
四、主办单位
1、按照主管单位的层次,中国科协、270余个学会和各省学会(协会)主办的会议质量基本有所保证,而其他一些地方企业协会主办的会议常常以营利为目的,宣传噱头大过内容,一定要注意斟酌。
2、科研院所、高等院校所主办的学术会议,其可靠性也有所保障。
五、组委会/与会专家
组委会成员,还有审稿委员会成员。靠谱的一般都还是有不少国内的大佬,尤其是中青两代比较叫得出名的学者吧,应该都会给个面子来参与。组委会成员,一般也会有一到两个国内大佬在压阵。当然,主席一般就是当地的承办高校的老师了。另外Keynote的老师也会比较知名。
六、会议规模
往往容易有个误区:规模越大的学术会议,其含金量越高。其实,动辄三五千、甚至上万人的大会,属于“综合性”的学术会议,更多是圈内大佬抛头露面的舞台,有助于增长见识,但主题聚焦性较弱,普通学者或硕博很难真正收获“干货”;反而是百人以内的“小而精”会议,会充分讨论前沿研究进展,交流属性更强。因此,摒弃一味“图名气”的理念,根据自己的实际身份和研究阶段去挑选会议规模,不失为明智之举。
七、合作方
1、合作单位。有科研院所、高等院校所参与的学术会议,靠谱性会比较高。
2、合作期刊/出版社。一般学术会议都会有相关的期刊合作,如果想刊登,首先需要在会议征文通知后把自己的文章发过去评,通过了就可以发表,因此甄别合作期刊/出版社的背景、资质也很重要。
此外,还有些要当心:
1、部分学术会议宣传信息过于夸张,完全迎合作者心意的,要多了解。
2、还没看到稿件就告诉你什么时候可以录用、见刊、检索的,不太靠谱(历史数据仅供参考)。
3、不审稿直接录用的,须慎重。
现在学术行业越来越正规,会议文章的质量审核也是日趋严格,这也是一个好现象。实事求是才是学术行业宣传最基本的准则,一味迎合消费者倾向,急功近利。
最后祝大家都能找到中意、靠谱的学术会议!
下一条:没有资料
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